網站上內容的主要目的在於健康與營養知識的分享,您不可將之視為醫療上的建議。
營養共筆新站測試中,歡迎大家去看看:http://www.nutrinote.co

2014/06/20

減重的另一種觀點:吃了什麼比計算卡路里重要!


photo credit: bunchofpants via photopin cc

變胖,總是很直覺地被認為是吃太多才造成, 但或許它不是肥胖的「因」,而是許多複雜的生理與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結果。

減重的不二法門,目前最普遍被認同有效的方法就是少吃多運動,然後再加上「堅強的意志力」。 

這樣的作法在邏輯與實務上可行,但人類體重的增減並不是那樣單純的現象。相信你一定有親身或曾聽聞過一樣份量的食物,某甲吃了不僅不會變胖,體重還可能減輕;但換給某乙吃…體重就不爭氣地增加了。 

最近在 JAMA 期刊上有篇文章(Increasing Adiposity)探討有關體重增加的文章,裡面從許多的研究提出體重的增加或許不單純是因為我們吃多了,而是有其他的原因驅使我們不知不覺去多吃,底下就讓我們來瞧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

減重時的生理變化  

節食是大多初次嘗試減重的人採取的策略,這招在一開始那一兩週大都還滿有用的,但接下來就會發現體重減輕的速度的會越來越慢,甚至是停滯下來了,而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減重停滯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停滯呢? 

原因在於當我們遭遇能量平衡發生改變的時候,個體就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調適,藉此對抗正在減少或是增加的體重。1995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有篇以 41 位瘦子與肥胖者為對象的研究,讓參與者們的飲食不是吃太少就是吃太多,藉此觀察他們的體重變化、能量消耗的增減。結果發現,飢餓組的體重會努力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也就是說,停滯期是一種我們身體的一種對抗體重變化的反應機制。 

代謝燃料的濃度與飢餓的關係 

代謝燃料指的是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以及酮體,要維持身體的生存,我們無時無刻都需要能量,因此這些分子會在血液循環中會維持在特定範圍的濃度,供全身的細胞使用。根據研究血液中的代謝燃料會被維持在 4-6 kcal/L。若是循環中的燃料濃度快速下降或是拿去氧化產能,人們就會感到飢餓。反之,以藥理操作的方式來增加循環中的代謝燃料,如脂肪酸合成抑制劑就能降低食物的攝取。 

胰島素是一種與代謝燃料濃度最有關係的荷爾蒙,一旦其功能失調就能影響葡萄糖與非酯化脂肪酸的貯存,進而影響血中可用燃料的濃度。血中胰島素濃度太高可能會導致肥胖,減少胰島素濃度有助於體重減輕。

肥胖的關鍵很可能在於代謝出了問題 

有研究以基因操作的方式來引起老鼠代謝異常,例如剔除肌肉細胞上的胰島素接受器、讓脂肪細胞的胰島素接受器過度表現。接著在讓這些老鼠與正常老鼠吃一樣卡路里的飼料,結果發現經過基因操作的老鼠變胖了。 

另外也有研究試著用同樣卡路里但營養素組成不同的飼料來做實驗,研究讓老鼠吃高或低升糖指數的飲食,結果發現高升糖指數的飲食比較容易讓老鼠發展成高胰島素血症、脂肪組織的脂肪酸合成增加、葡萄糖比較容易跑到脂質代謝途徑去轉變成脂肪貯存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 當限制高升糖指數組動物的熱量攝取來避免體重增加時,它們的脂肪依然大幅增加 ,且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增加了。 

以卡路里攝取為中心的論點並無法解釋上述研究中老鼠肥胖的原因,但若從新的觀點去探討的話似乎就頗為合理。下圖中描繪出兩種肥胖機制:(點擊圖片,能開啟完整大小的圖片。)


  1. 現行的肥胖機制:這是我們一般認知的機制,食物隨手可得、美食以及充斥高能量密度的食物等因素增加了能量的攝取,而缺乏活動的生活減少了能量的消耗,這兩者讓血中的代謝燃料增加,進而促使脂肪貯存,最後造成肥胖。
  2. 新的肥胖機制:與現行的肥胖機制不同,飲食組成(特別是吃的碳水化合物種類)還有基因、生活壓力因子(睡眠不足、壓力生活…)等會促使細胞把循環中的代謝燃料拿去合成脂肪存起來,這使得循環中代謝燃料的濃度降低,接著為了為持代謝燃料的濃度,我們就容易感到飢餓而多吃東西、調降基礎代謝率,又因為我們的生活卻少活動,這些因素加總起來造成了肥胖。 
新的肥胖機制認為我們會胖,不是因為吃太多,而是為了要維持血中代謝燃料的濃度才變得比較容易餓,而有慢性過食的情形產生。

肥胖機制

減重最佳策略:吃什麼比吃多少卡路里重要 

如果我們真的是因為先是有了代謝的缺陷才有吃太多的行為,那麼節食減重最後的下場應該會是以失敗作收,這種方法會加劇代謝異常的發生,更加限制細胞對代謝燃料的可獲力,並因而增加飢餓感。此外,在食物不缺乏的環境下,大多數人其實是很難對抗飢餓,無關於貪吃與否,單純只是想要活下去的本能驅使。 

還記得前面提到關於代謝的主要荷爾蒙胰島素嗎? 

既然胰島素太高會促進脂肪貯存與影響代謝的話,那麼以它為核心去做減重策略就顯得非常合理。從一個飲食受到控制的減重研究或許可以支持這個想法,研究讓參與者們攝取同樣的卡路里,結果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每天的能量消耗比一般飲食要多了 325 大卡。(註:研究使用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很頗為極端的設計,裡面 脂肪就佔了 60%,碳水化合物僅有 20%,我們平常人不會這樣子吃的。 ) 

當然其他的飲食與生活因素也可能具有減少合成作用的可能,包含:

  • 較少精製糖的攝取 
  • 高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 
  • 高 Omega-3 脂肪酸的攝取 
  • 適量的蛋白質 豐富的微量營養素以及植物營養素、益生菌與益生元等。 
  • 良好的生活習慣:身體活動量、睡眠、壓力等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脂肪細胞對卡路里的攝取與貯存。
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還有低 GI 飲食都是能實踐這個概念的飲食方法。


參考資料 


2014/06/15

氣候變遷和飲食有什麼關係?



氣候的變遷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很少人會連想到大氣層中過多的二氧化碳竟會導致食物的營養價值降低。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今年五月初的報告彙整出一些農作物種植在模擬 2050 年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環境下的變化,這些植物包括麥、高粱、米、大豆等等基本的糧食作物。研究團隊在跨越澳洲、日本和美國三大洲的七個農業區選擇了41 種糧食農作物並放在二氧化碳濃度 546-586ppm 的環境下生長。實驗結果發現,當這些糧食作物生長在不同大氣環境底時,營養素含量產生了變化,特別是鋅和鐵,含量竟顯著地降低了。 

分析營養素的結果發現有些農作物不受環境影響,如高粱和玉蜀黍的生長依舊很旺盛,但絕大部分品種的米、麥、大豆類等等的鐵和鋅的含量都顯著的減少。例如: 大麥中的鋅含量減少了 9%;鐵含量減少了 5%;蛋白質含量減少 6%。 



Photo CC by 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二氧化碳是原本就在大氣中有一定的量,而根據美國環境保護局(EPA)資料顯示,大部分的二氧化碳來自於人類的活動所產生的,像是燒炭產能、開車的排氣等等。而這些也正是造就全球暖化的因子之一。哈佛實驗學者兼教師 Dr. Samuel Myers 強調,世界上已經有將近 200 萬人缺乏許多重要的維他命和礦物質,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更是嚴重不足。更讓人值得警惕的是,鋅和鐵是人類健康成長的兩大重要礦物質。現在將近 190 萬人有 70% 的礦物質來自於五榖雜糧類,所以可見大氣的改變將給這些人的健康有影響。Myers 也強調全球暖化與營養素含量降低不用當成同一件事情看待,但是氣候的變遷是一件不爭的事實,對未來人類的飲食影響也不容忽視。

連知名的網站 National Geographic 也對這個學術報告做出相當大的篇幅,因為不只是氣候地理的改變,人文的變遷會是未來的飲食缺乏的另一主因。所以節約能源,不只是減少暖化,也是影響人類未來的營養與健康啊!!


關於本文

2014/06/11

蘋果 WWDC 2014 iOS8:在營養與健康的新應用



如果你平常就對 Apple 的產品有所關注的話,想必知道今天凌晨 1:00 Apple 在美國舉辦的 WWDC 2014 吧。或許沒有 iPhone 6 、沒有新的 Mac 產品頗讓人失望,但新的 iOS8、新的 OSX 卻讓我覺得很開心,因為裡面有跟營養與健康有關的新應用 — 「Health」。



這幾年與健康有關的 App 以及穿戴式裝置流行了起來,我們能運用這些裝置或是應用程式來記錄運動結果、量測血壓與心跳、檢驗血糖、飲食記錄以及睡眠追蹤等與個人健康相關的資訊。但是,如果你有用過幾種不同來源服務的話,或許會開始想到有沒有能把這些資訊整合起來的方法呢?

整合各家的健康資訊 

iOS8 的 Health 便是想要把這些來自不同裝置或是 Apps 的資訊,比如說你能把計步與睡眠記錄連結到 jawbone 手環、血壓與心跳與 Withings 血壓計,而體重則與 Withing 體重計連結,最後我們能從 Health 一起看到所以的健康資訊。(註:其實 Wihting 有推出一個 Health Mate 的 App,它就有整合其他不同裝置的功能。)




幫助醫師診斷

Health 能記錄的東西很多,平常養成記錄的習慣,當你就醫的時後就能提供這些資料給醫師看,這麼做能讓醫生了解你平常的生命跡象。就以血壓來說,有些人會有所謂的白袍症候群,在醫院量的血壓就是會比平常在家量出來的數值高出許多,萬一你的血壓在醫院量的時候升高到高血壓的區間,這有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結果。

結合飲食記錄與運動的卡路燃燒

裡面與營養最有關的項目就是「Nutrition」的部份,它之後能與飲食記錄的 Apps 連結,記錄著我們的從食物攝取到多少卡路里,與運動 Apps 或裝置的卡路里消耗資訊結合後,相信會是很有用的體重管理組合。

 圖片與資料來源:Apple.com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